黑木耳生产机械化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
10月14日,“黑木耳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及关键装备研发与工厂化应用”成果通过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权威专家组评审,标志着我国黑木耳产业正式从“人工主导”的传统种植模式迈入“机械引领”的工厂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牵头,黑龙江镜泊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吉林农业大学、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、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等多方联合。自2022年3月启动,依托黑龙江镜泊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技术积累,多方协同攻关,重点突破全程机械化适配性、菌包智能调控出耳和采收等行业难题,于2025年6月顺利收官,形成了一套覆盖黑木耳种植全流程的机械化解决方案。
评审期间,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、李天来,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韩贵清,黑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郭春景,国家食用菌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,黑龙江省机械学会秘书长郭洪鑫,国家食用菌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卫东等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,实地查看了核心设备的运行情况。菱形错位排布的栽培定位托盘与高层立体架栽培设备配合,使单位面积出耳承载量提升至100袋/㎡,较传统地摆种植效率提升400%;三盘一体智能分包机工作效率达人工的8.6倍,且24小时连续运行仅需一人运维;三盘一体自动高效采收机通过智能程序优化,三人团队每小时可采收8640包黑木耳,采收及时率跃升至98%,还能灵活实现“采大留小”切换,保障木耳多茬生长;风调温系统与节水喷淋系统的协同应用,有效突破了气候限制,延长栽培出耳周期,降低水电消耗,实现“高产高效”与“低碳节能”双目标;与传统晾晒相比,成品含水率符合国家一级品标准,干燥时间缩短两天以上。
专家组指出,该成果并非单一技术突破,而是集成机械设计、智能控制与菌物栽培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创新,成功破解了黑木耳产业长期存在的“靠天吃饭”、人工成本高、土地资源紧张等痛点。目前,项目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,核心设备实现100%自主化,避免对外技术依赖。(张月 记者周静 刘晓云)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t.hlj.gov.cn/nynct/c115380/202510/c00_31880377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刘...2021-06-23
-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到1...2021-06-15
-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...2023-12-23
- 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 如何...2022-04-30
- 胡春华强调:确保高质量完...2022-02-23
-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...2020-08-07
- 关于开宠物医院如何办理许...2022-12-25
-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-01-04
-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习教...2021-06-25
- 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召开应对...2025-10-17
- 江苏有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...2025-10-17
- 智慧农机(收割机、无人植...2025-10-17
-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中...2025-10-17
- 江苏省渔业执法监督中心中...2025-10-17
- 第十五届江苏—澳门·葡语...2025-10-17
-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...2025-10-17
- 关于做好“三秋”农机应急...2025-10-17
- 矮杆耐密高产大豆“东生8...2025-10-17
- 刘国中在安排部署“三秋”...2025-10-17
- “十四五”期间黑龙江省统...2025-10-17
- 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...2025-10-17
- 于田县4.28万亩青贮玉...2025-10-17
- 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...2025-10-17
- 陈小江在全区群众身边不正...2025-10-17
-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...2025-10-17
- 沧州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...2025-10-17
- 驻村工作队铺就“致富路”2025-10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