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集中整治”不是灵丹妙药
现实生活中,人们常常听到、看到各种名目的“集中整治”行动,比如:路人乱闯红灯、车辆乱停乱放、小区毁绿种菜、滥贴小广告、违章私搭乱建、占道乱设摊位等等,至于“集中整治”的效果如何?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。尤其是“集中整治”之后各种不文明、不安全、不卫生、不规范的现象依旧,让人们不得不对“集中整治”重新审视。
在一些人看来,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表现得异常突出,要想在短时间内化解,似乎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“集中整治”行动。一旦“集中整治”起来,领导高度重视,社会高度关注,人力财力物力高度集中,根治顽疾似乎就不成问题了。但事物从来都是一分为二的,“集中整治”并不能包治百病,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,对付那些疑难杂症或许会收到一定效果,但经常使用、频频滥用,顽症也会产生抗药性,疗效恐怕就会打折扣。
其实,“集中整治”是一种被动整治。问题萌芽时往往是治理的最佳时机,如果缺乏敏感性,对小矛盾、小问题未引起应有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,致使矛盾日渐复杂、问题日见增多,于是不得不采取“集中整治”等非常规措施。如果“集中整治”前没有找出问题的症结,而是借以造势唬人,或制造政绩;“集中整治”中不注意辨证施治,不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所谓的“集中整治”便会整治出新矛盾、新问题,或按下葫芦浮起瓢,这厢矛盾刚解决,那厢问题又产生。
“集中整治”问题,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。
一是缺乏对问题的发现处置机制。坐视问题发酵,积重难返了才使出“集中整治”杀手锏,寄希望于“一整就灵、一治见效”。
二是缺乏对问题的诱导化解机制。解决问题固然可以采取“集中整治”这种“堵”的办法,但如若只“堵”不“疏”,不愿在问题的诱导化解机制建立上下功夫,“集中整治”可能有效,但效果一定有限。
三是缺乏对“集中整治”的监督问责机制。何种情况需要动用“集中整治”手段,“集中整治”与群众利益之间如何平衡,如果对“集中整治”中的这些问题缺乏有效监督和严厉问责,“集中整治”就有可能是“一阵风”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需要整治的问题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。这就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,然后对症下药。如果一味依赖“集中整治”来解决问题,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
《 人民日报 》
-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刘...2021-06-23
- 规模经营耕地从3万亩到1...2021-06-15
-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...2023-12-23
- 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 如何...2022-04-30
- 胡春华强调:确保高质量完...2022-02-23
-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...2020-08-07
- 关于开宠物医院如何办理许...2022-12-25
- 花生豆腐的制作技术2022-01-04
- 农业农村部举办党史学习教...2021-06-25
- 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召开应对...2025-10-17
- 江苏有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...2025-10-17
- 智慧农机(收割机、无人植...2025-10-17
-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中...2025-10-17
- 江苏省渔业执法监督中心中...2025-10-17
- 第十五届江苏—澳门·葡语...2025-10-17
-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...2025-10-17
- 关于做好“三秋”农机应急...2025-10-17
- 矮杆耐密高产大豆“东生8...2025-10-17
- 刘国中在安排部署“三秋”...2025-10-17
- “十四五”期间黑龙江省统...2025-10-17
- 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...2025-10-17
- 于田县4.28万亩青贮玉...2025-10-17
- 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...2025-10-17
- 陈小江在全区群众身边不正...2025-10-17
-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...2025-10-17
- 沧州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...2025-10-17
- 驻村工作队铺就“致富路”2025-10-17